辦學宗旨

「國際八思巴顯密佛學院」,秉持精神導師—尊貴 堪千 阿貝仁波切,博通三乘佛法、實修實證、無私利眾之精神,培育出家、在家七眾弟子。為弘揚佛教三乘教法,將珍貴顯密佛法法脈清淨無誤弘傳後世,令十方具福緣大眾能受持殊勝佛法。進而廣化人心,俾令有緣大眾蒙獲佛法大利,創造人間及永恆之淨土。

學制

依精神導師─堪千 阿貝仁波切指示,三年學制。

發展願景

教學研究人才

Research

培養佛法義理、學術專業的教學研究人才。

佛教領導人才

Leadership

培養德學涵養、五育兼具的佛教領導人才。

社會服務人才

Society

培養廣慈博愛、具宗教情懷的社會服務人才。

國際弘法人才

International

培養廣博思想、具世界宏觀的國際弘法人才。

必修課程資訊

三學年,共計十堂必修課程及其他殊勝選修課程。

第一學年

隨念三寶經

《隨念三寶經》

若閱讀、學習《隨念三寶經》,尚未生起信心者,內心會生起信心;已生起信心者,則信心會更加穩固。現在教法的學習,是唯一追隨佛陀腳步的途徑,一切正道的根本,就是隨念三寶功德的信解。若對三寶的功德生起真實的信解之後,就會盡未來際皈依三寶,生善法欲、起精進行,行者亦能如實學習佛陀之教法,斷除一切過失、證得一切功德。

大乘禪修引導─遠離四種執著

《大乘禪修引導文》─遠離四種執著

至尊 文殊師利菩薩將一切大乘佛法含義、精粹歸納為《遠離四種執著》的教授,傳予薩迦初祖 貢嘎寧波。西元2007年,堪千 阿貝仁波切於尼泊爾國際佛學院(IBA)對來自東西方各地人士與各大寺院出家僧眾約三百人,進行了十天的禪修講解,將數十年修行證悟的智慧,綜合經律論三藏及海內外無數高深的哲學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有系統地講述了修心的要訣,讓初學者都能融會貫通。

入菩薩行論

《入菩薩行論》

《入菩薩行論》,是大乘特別重視的法門,講述菩薩如何修行、修持菩提心而成就。印度聖域的賢哲聖者 寂天菩薩怙主,祂所著的《入菩薩行論》,是佛陀教法中一部偉大的著作,為大乘佛教傳統中,最多人閱讀與修習的必讀書目。此本論著,共有十品,前三品為菩提心妙寶「未生令生起」;接下來的三品為「已生令堅固」;後三品則談及「已固令增長」;最後第十品為迴向。

第二學年

《入中論》

本論作者月稱論師,為印度那爛陀寺堪布,其造斯論,由大悲心,為利眾生,遠離我慢,抉擇「中論」,宣揚龍樹菩薩正見。此論依於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,於空宗正見及修行次第,甚深廣大二種教門,均有解釋。自初地乃至佛地,依次排列;每一地中,敘述菩薩修行成就之功德已,復配以初發心修行法,指導學者以修行次第。

《牟尼密意顯明論》

《牟尼密意顯明論》為首位學貫五明之薩迦班智達所著,古印度將通達五明(即聲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和內明)的人尊稱為「班智達」,意為大學者。薩迦班智達,是著名「薩迦五祖」之第四位傳承持有者,乃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,示現以凡夫肉身成佛。本論的書名,「牟尼」是指釋迦牟尼佛,「密意」是指祕密的意旨,「顯明」則是將此意旨闡述清楚,讓眾人能夠了解,因此這是一部能幫助行者了解菩薩成佛之道的論著。

《心經》

「般若經中所說深空性,明示所詮般若經密意,般若佛母攝義精髓要,為興勝乘佛教而宣說。」佛陀所說的五種般若部中,明示甚深空性的是《般若經》,被稱為「意般若部」,所詮極為深廣。為了盛興勝乘佛教,而在此宣說《般若經》的深廣之內容攝義之精要。所謂「勝乘」是大乘之義,因為,大乘佛教如同佛教之蓮花園,因此為了盛興大乘佛教不斷輾轉增盛,而要宣說《般若心經》之要義。

《辨法法性論》

由彌勒菩薩所作的五部論典,西藏所傳有五論:《現證莊嚴論頌》、《大乘莊嚴經論頌》、《辯中邊論頌》、《辨法法性論頌》、《究竟一乘寶性論》。其中《辨法法性論》,是瑜伽行派論書,在藏傳佛教當中深受重視,為分別有漏的生死法如何流轉,和無漏的涅槃法如何證得之論典。辨,是分別、辨別的意思,此論以辨明法與法性為主,而得以透徹明瞭佛法中之法性也。

第三學年

《寶性論》

《寶性論》即《究竟一乘寶性論》,建立於四法(佛性、佛菩提、佛法、佛業),分成十一品,以七金剛句加以廣解,說明皈依處佛、法、僧三寶之功德,也說明皈依之因及其要點;因為皈依極為重要,只要修持佛法絕不可缺少皈依三寶。任何行者,經過聞思《寶性論》,將能夠改善自心續中的貪、瞋、痴煩惱以及惡念串習等,從痛苦及苦因中解脫。

《俱舍論》

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,簡稱《俱舍論》,所謂「阿毘達摩」(對法),是離開煩惱汙垢的無漏智慧和及其相應。六道輪迴均由業力形成,而「業」主要因眾生「煩惱」所起,故有「煩惱」才會生死輪迴。若無詳細分辨諸法的智慧,則無能止息諸煩惱,而永遠於輪迴中受苦。為求解脫,必須尋求智慧,因此應精勤學習大小乘的阿毘達摩。

《辯中邊論》

「辯中邊」,即辯明中道和兩邊,正顯中道,使修習佛法者能遠離邊見,如實通達諸法中道實相。此論唯說如是七義,一相、二障、三真實、四修諸對治、五即此修分位、六得果、七無上乘。全論分為七品,依次論述世界的本質、成佛的障礙、佛法的真實、對障礙的修治、修行的次第、修行得到的果位,和最高無上的大乘境界。

報名入學資格

null

高中職畢業以上

null

身心健全

null

無重大不良嗜好

null

信仰佛教、動機純正

null

年滿十八歲

曾在觀音山道場出家、受戒、擔任執事、修學者將優先錄取,本學院保有最終錄取決定權。

各地分院

null
北臺灣分院
Northern Region,Taiwan
null
中臺灣分院
Central Region,Taiwan
null
南臺灣分院
Southern Region,Taiwan